精诚所至,金樱盛开——恭贺潍坊市中小学科技劳动实践大赛圆满收官

原创 2025-10-13 08:10:37

9月26日,2025潍坊市中小学科技劳动实践大赛暨中小学科技劳动创新设计大赛在潍坊市高新区金樱中学盛大开赛。作为潍坊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实践载体,这场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潍坊在教育创新领域的积极探索,更以其“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咬定青山”的坚持态度、“真抓实干”的务实举措和“排除万难”的奋斗毅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中小学科技劳动教育领域的标杆,为新时代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敢为人先:开创省域乃至全国科技劳动教育新先河

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受教育者进入社会的基本要求,在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发展的探索之路上,潍坊始终走在前列。早在 2023年,潍坊市便敏锐洞察到新时代中小学教育对“科技+劳动”融合培养的迫切需求,率先发起并举办“2022-2023学年潍坊市中小学科技劳动系列活动”,设置12个比赛项目、吸引750余名学生参与,成为山东省内首个系统性开展中小学科技劳动融合赛事的城市,更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以专项赛事推动科技劳动教育落地的创新模式。

2


彼时,全国中小学科技类赛事多聚焦单一学科或技术领域,劳动教育类活动也常以传统手工、体力劳动为主,将两者深度融合、通过竞技赛事系统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尚属空白。潍坊打破这一局限,创新性地将科技思维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设置涵盖智慧生产、工程设计、科学实验、创意制作等多维度的比赛项目,首次实现了对学生“基础科学素养+劳动技能+创新能力”的全方位考查。这一举措不仅填补了省内中小学科技劳动融合教育赛事的空白,更为全国中小学科技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潍坊样本”,彰显了潍坊在教育改革浪潮中敢闯敢试、勇立潮头的领先地位。

咬定青山:第三届赛事持续升级,书写教育坚守

为强化学生科技与劳动结合的实践能力,自2023年首届赛事成功启航后,‌‌潍坊市再接再励于2024年在坊子区举办第二届科技劳动节。本次赛事已是第三届中小学科技劳动实践大赛。三年间,赛事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从首届的千余名参赛师生,到2025年大赛的4000余人齐聚;项目设置不断优化,拓展至如今覆盖三大学段、涵盖13个细分领域的完整体系;组织模式更日趋成熟,逐步构建起 “市县校三级选拔、多部门协同推进” 的高效赛事机制——市级统筹规划、县级组织选拔、校级广泛动员,教育局等多部门联动保障,形成了全员参与、层层递进的良好赛事生态。

3

这份坚持,不仅让赛事成为潍坊中小学教育领域的年度盛会之一,更让科技劳动融合的理念深入校园、扎根课堂。第三届赛事的盛大开赛,既是对前两年实践成果的总结与延续,更标志着潍坊科技劳动教育进入了“常态化、系统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真抓实干:以赛促学促教,落实国家科学教育政策

潍坊举办中小学科技劳动实践大赛,绝非形式主义的“面子工程”,而是对国家关于加强科学教育一系列政策要求的精准落地。近年来,国家先后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强化实践育人,推动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等有机融合。潍坊以赛事为抓手,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真正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3


在“以赛促学”方面,赛事通过设置真实情境下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能力。例如,初中组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设计”项目,要求学生结合物理电路知识与环保理念,动手制作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装置;高中组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型构建”项目,则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探索可持续农业发展路径。这些项目不仅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储备,更培养了他们的工程技术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性劳动能力,让科学教育从“书本上”走向“实践中”。

在“以赛促教”方面,赛事倒逼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推动课程改革。为指导学生备赛,潍坊各中小学教师主动探索“科技+劳动”融合的教学模式,将科学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在劳动实践中渗透科学知识。例如,小学教师在“校园卫生清洁小帮手”项目中,引导学生运用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原理;中学教师在“小型作物生长环境调节器”活动中,带领学生通过温控、湿控模块调节生长环境,对比实验数据等。这种教学方式的创新,不仅提升了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更让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有力推动了全市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协同发展,其经验值得全省乃至全国学习借鉴。

排除万难:潍坊市创新教育研究院勇挑重担

赛事的持续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举办过程中,诸多挑战横陈面前:首届赛事时,学校对“科技劳动融合”理念理解不深,参与积极性不足;跨部门协同初期,资源整合难度较大;随着赛事规模扩大,设备保障、技术支持的压力也日益增加。面对这些困难,潍坊市创新教育研究院勇挑重担,以坚韧的毅力和十足的干劲,推动赛事不断突破瓶颈。

在赛后采访中,创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傅巍深刻解读了潍坊克服困难、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核心思路。

5


傅巍副院长说:“中小学科学教育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我们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既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又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安排部署,从工作机制、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配备、资源支撑、评价制度等方面入手,将科学教育作为系统工程整体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建立健全机制、健全科学教育协同推进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共建模式,形成多部门协作育人格局;

二是推进课程建设,全面深化科学教育课堂改进行动,促进传统课堂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推动科学教育提质增效;

三是打造活动平台,以教育部公布的自然科学素养类竞赛活动为基础,搭建“国家、省、市、县(区)、校”五级实践平台;

四是优化资源配置,全面落实科学及相关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要求,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育人优势,每个基地重点打造1个高标准创新实验室。

在具体实践中,我市在全国率先创新实施科学教育“1+N”模式,相关经验做法被教育部、省教育厅广泛推介。

“1”是指科学教育、“N”是指服务于科学教育核心目标的其它教育形式。“1+N”就是整合不同领域的科学教育资源,构建不同学科、领域相互叠加,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践协同联动的科学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科学教育育人的价值,实现科学教育与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科普教育等多维度融合发展。”

这 “1+N” 模式,正是创新教育研究院破解赛事发展难题的关键。针对学校理念滞后的问题,创新教育研究院通过举办专题培训、优秀课例展示等活动,组织教师深入学习,转变教育观念;面对资源整合难题,协调教育局、宣传部、科技局、科协等部门,为赛事提供场地、器材、评审专家等支持;针对技术保障压力,创新教育研究院联合远大教科等专业机构,建立赛事技术保障长效机制,提前开展设备调试与人员培训,确保赛事顺利进行。“

以“科学教育+劳动教育”为例”,傅巍进一步解释:“我们鼓励教师将科学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强化工程技术思维,培养基础科学素养,同时,充分挖掘科学类课程在劳动素养中的培育功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价值观,融入时代使命教育内容和“工匠精神”,不断发展学生的劳动技能、健全学生的劳动品格,有力促进了全市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协同推进。我市3个科技劳动案例也入选了教育部2025年暑期国培项目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正是这种“系统思维+创新举措”的组合,让潍坊在克服重重困难后,不仅让科技劳动实践大赛越办越好,更构建起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为新时代中小学教育改革贡献了 “潍坊智慧”。

远大教科作为深度参与潍坊教育创新实践的一份子,当大赛拉开帷幕时,我们既为这场赛事的盛大而振奋,更因能见证潍坊在科技劳动教育领域的深耕成果而自豪。远大教科作为上海市中小学数字化实验系统研发中心成员单位,二十多年来致力于为全国用户提供优质产品、超值服务,在教师数字化实验教学培训、重大教学活动保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优良口碑。未来,随着 “1+N” 科学教育模式的不断深化,潍坊必将在科技劳动教育领域持续探索,远大教科也将持续贡献力量,与潍坊、与全国的教育共成长。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5年10月11日